为什么<报任安书>这封信能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思想震撼力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4 11:15:09
请大家伸出援手...感激不禁...

星期一要用啊....

<<报任安书>>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,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,希望他"尽推贤进士之义".直到任安临刑前,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.信中,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,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,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,说明了自己"隐忍苟活"的原因,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,坚持完成<<史记>>的决心,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.如文中:
  "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
  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乃如左丘明无目,孙子断足,终不可用,退而论书策,以舒其愤,思垂空文以自见。仆窃不逊,近自托于无能之辞,网罗天下放失旧闻,略考其行事,综其终始,稽其成败兴坏之纪,上计轩辕,下至于兹,为十表,本纪
  十二,书八章,世家三十,列传七十,凡百三十篇,亦欲以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草创未就,会遭此祸,惜其不成,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,仆诚已著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;则仆偿前辱之责,
  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!然此可为智者道,难为俗人言也。"
  司马迁申诉自己遭受大辱而不自杀的原因,因为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,且为世俗所轻,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,而是"伏法受诛",在周围人眼里,自己才是罪有应得,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.
  "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",司马迁列举受辱的不同层次,说明自己受辱的"极矣",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也会逐渐衰微的,可是他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,依然坚强的选择隐忍苟活,是为了完成<<史记>>,例举了古代被人称颂的"倜傥非常之人"受辱后,论书策,以舒其愤的例子,他发现只有对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,才能不朽,从而历尽磨难,毫无愠色,为人类作出贡献.
  To Be or not to be